脉沉为水滀,脉弦为支饮,脉动为痛,脉数为热,设或病脉不应,则于其三部太过不及,阴阳变化相乘之理,消息诊看。太阳中暍,身热疼重,而脉微弱,此以夏月伤冷水,水行皮中所致也,一物瓜蒂汤主太阳中暍之证,身热而倦者暑也,身热疼重者湿也,脉微弱者暑伤气也,以此证脉揆之,乃因夏月中暑之人,暴贪风凉,过饮冷水,水气虽输行于皮中,不得汗泻所致也。
肥人肌肤厚,脉当沉;瘦人肌肤薄,脉当浮,今肥人脉反浮,瘦人脉反沉,故当责其病在何藏也。又按少阴证云;恶寒身蜷而利,手足厥冷者不治。
今咳而遗失小便,是不但无饮,且系下焦阳虚,膀胱不固之咳也,故不可发汗,汗出则阳气愈衰,四肢逆冷矣。 赵良曰:肠胃阳明经也,以下血言,胃居大肠之上,若聚于胃,必先便后血,去肛门远,故曰远血。
脉得诸芤动微紧,男子失精,女子梦交,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。 寸口,通指三部言也。
灸少阴七壮,仲景未言灸何穴。若不欲饮水者,是中寒也,主理中丸以独温其中。
且有小便已,洒洒然恶寒毛耸之状,皆太阳膀胱表气,为暑所伤而畏也;手足逆冷者,暑伤气,气不能达四肢,则寒也;小有劳,身即发热,口开前板齿燥者,劳则动热,暑热益烈,伤阴液也,此皆中暍危证。<目录>卷二\伤寒论注正误存疑全篇病在阳,应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噀之,若灌之,其热被却不得去,弥更益烦,肉上粟起,意欲饮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;若不差者,与五苓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