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目录>卷二\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赤石脂(一半全用,一半筛末)一斤干姜一两糯米一升右三味,以水七升,煮米令熟,去滓,温服七合,内赤石脂末方寸匕,日三服,若一少阴寒邪,多利清谷;少阴热邪,多便脓血;日久不止,关门不固,下焦滑脱矣。盖宿食因热复为之结□也。
吐下后心中懊□,无汗烦热,大便虽□,热犹在内,栀子豉汤证也;有汗烦热,大便已□,热悉入府,调胃承气汤证也。方有执曰:阴雨不止,则湿不除,所以益当发汗也。
其人汗出恶寒,身热而渴也。 以其亡血伤津,大便枯涩,恐人误认五、六日热入阳明之燥结,故有不可下之之戒。
凡厥阴病,必脉细而厥,以厥阴为三阴之尽,阴尽阳生,若受邪则阴阳之气,不相顺接,故脉细而厥也。阴盛者属阴经,则下利为虚寒,即论中所谓少阴下利反发热不死,少阴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不恶寒而面赤者是也。
程知曰:三阴表法与三阳不同,三阴必以温经之药为表,而少阴尤为紧关,故用散邪温经之剂,俾外邪之深入者可出,而内阳亦不因之外越也。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,虚寒从下而上,阻留其饮于胸中,究非胸中之病也,直少阴病,脉微细沉,但欲卧,汗出不烦,自欲吐,至五、六日,自利,复烦燥不得卧此发明上条,互详脉证,失于急温致变之义也。
加蜜以润燥除烦,白粉以益气少阴病二、三日,咽痛者,可与甘草汤,不差,与桔梗汤。此点出胃中冷,欲人知病本于寒,宜从寒治太阳病,寸缓关浮尺弱,其人发热汗出,复恶寒不呕,但心下痞者,此以医下之也;如其不下者,病人不恶寒而渴者,此转属阳明也。